close

許多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都經歷過皮膚起疹子、瘙癢的情形;民間流傳著『胎毒』的說法,認為孕婦體質濕熱,加上毒素無法排除就會導致皮膚起疹子,並稱為『胎毒』。

嚴格來說西醫並沒有『胎毒』這個病,文獻上能找到的類似的名稱是”Toxaemic rash of pregnancy,在1962年由Bourne提出,現在稱作polymorphic eruption of pregnancy, PEP,或pruritic urticarial papules and plaques of pregnancy, PUPPP;中文稱作『妊娠多形性皮疹』或『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』。然而『孕期癢疹』在醫學上不只一個病因,有些甚至影響胎兒。在此,我們將孕期皮膚問題分三大類:1. 生理性皮膚變化(大多孕婦會有的正常的變化)2. 高風險皮膚病(可能危害母親或胎兒)3. 低風險皮膚病(不會造成嚴重傷害)

前兩周已介紹完孕期『生理性皮膚變化』『高風險皮膚病』,接下來將針對『低風險皮膚病』做介紹:

孕婦焦慮加文字.jpg

1. 妊娠多形性皮疹(polymorphic eruption of pregnancy)

又稱作『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』,是妊娠皮膚癢常見的原因,平均200個孕婦有1個會發生。通常第三孕期開始出現,15%患者發生在產後數天。可能是因為第三孕期肚皮快速撐開,膠原蛋白斷裂釋出抗原,引發免疫反應攻擊皮膚。臨床表現為蕁麻疹樣斑塊分佈在腹部、大腿、臀部、胸部;較少侵犯臉部、手掌、腳掌、肚臍周圍。大部分產後十天可緩解,下一胎不太會發生,除了多擦乳液舒緩瘙癢外,也可用類固醇藥膏、口服抗組織胺、自體血液注射、紫外光照射治療。

 

2. 妊娠異位性皮疹(atopic eruption of pregnancy)

臨床以濕疹變化為表現,病灶分佈類似異位性皮膚炎(臉部、肘窩、膝窩),二~七成患者血清中『免疫球蛋白E』會有上昇情形,寶寶出生後也較一般人容易產生異位性皮膚炎。雖然許多特徵與異位性皮膚炎相似,但是八成患者懷孕前並無瘙癢症狀,產後皮膚狀況也可以恢復正常,因此無需過度擔心,建議多擦保濕乳液,合併類固醇藥膏、口服抗組織胺治療。

 

3. 感染:

皮膚感染也是造成孕期紅疹、瘙癢原因之一,包括黴菌引起的汗斑、體癬、股癬;以及疥蟲寄生導致的疥瘡。黴菌感染通常與潮濕、悶熱有關,治療除了局部塗抹抗黴菌藥物外,應加強衣物換洗、曬乾、烘乾,平常保持患部通風涼爽。疥蟲主要經由接觸傳染,尤其容易爆發在安養院、收容所,孕婦應減少出入這些群居場所。

 

由於孕婦體質特殊,用藥需特別注意對胎兒的影響,美國FDA過去將孕婦用藥安全分五級,但因為舊制不夠完善,已於2014年公告預計逐漸改用新制標示,新制簡稱PLLR (懷孕與哺乳期標示規則),不過新制只規範20017月以後核准的藥物,另外,非處方藥(OTC)的標示也不會受影響。因此還是有許多藥物會繼續使用過去的分級制度,舊制分級如下:

A級:證實對人類胎兒無害。

B級:動物實驗發現無危害,但缺乏人類實驗;或動物實驗有副作用,但人類實驗無法證實有害。

C級:動物實驗發現有害,但缺乏人類實驗;或缺乏動物及人類實驗數據。

D:已證實對人類胎兒有害,但必要時可不論其胎兒危險性。

X級:已證實對人類胎兒有害,且危害明顯大於益處。

 

這種分類法雖然簡單方便,卻常造成不必要恐慌,例如:局部類固醇藥膏雖然歸為C級,但證據顯示風險僅止於孕期使用超過300公克的『強效類固醇』可能增加胎兒『體重過輕』之危險;至於先天畸形、早產、死產風險則與一般人一樣。另外,局部抗黴菌藥膏雖被歸為B(clotrimazole, terbinafine, ciclopirox, naftifine)C(Econazole, miconazole, ketoconazole),但其中三種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對胎兒無影響(clotrimazole, miconazole, nystatin);至於其他證據不足的幾種藥物幾乎不會經皮吸收,對胎兒的影響非常微小。百滅寧(Permethrin)雖然是B級,卻是孕婦疥瘡的第一線用藥,相關疥瘡藥物可參考『原來疥瘡在搞鬼!』內文。

 

以上就是皮皮本月的孕婦皮膚保健知識,皮皮醫生 鍾佩宜 每週六固定更新內容~

 

延伸閱讀 

孕期紅疹別輕忽—三大皮疹恐傷胎 點此閱讀

孕媽咪的皮膚困擾常見生理變化 點此閱讀

原來疥瘡在搞鬼!點此閱讀

arrow
arrow

    皮膚專科 鍾佩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