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許多孕婦在懷孕過程中都有皮膚的困擾,女性在懷孕期間,由於體內賀爾蒙的變化,皮膚也會出現許多改變。孕期的皮膚問題大多來自正常生理變化,少數潛藏危險需要就醫治療。由於懷孕期間能使用的藥物有限,因此孕婦的皮膚問題,除非有急需治療的必要性,不然還是建議以保守、溫和、無副作用的處理方式。

懷孕期間的皮膚問題可分成三大類:

1. 生理性皮膚變化(大多孕婦會有的正常的變化)

2. 高風險皮膚病(可能危害母親或胎兒)

3. 低風險皮膚病(不會造成嚴重傷害)

文章也將分作三部分介紹(本週及未來兩週陸續介紹一部分),本週將針對第一類『生理性皮膚變化』做深入介紹。

孕期肌膚加文字.jpg

生理性皮膚變化,是大多孕婦會有的正常變化,其皮膚主要會產生的變化如下:

1. 色素沈澱:

將近九成孕婦有色素沈澱的困擾,分佈位置包括臉上(肝斑)、乳暈、肚子(妊娠線)、脖子、腋窩。有些在產後會漸漸淡化,然而有些不會消退,因此預防很重要,平常要加強防曬、多吃蔬果、增加維他命C攝取;如果色素斑點已經形成,可以先用美白產品做保養,包括左旋C、熊果素、麴酸等都是衛福部核准使用在化妝、保養品中的美白成分。在懷孕期間,不建議以醫療等級的方式來美白,例如局部塗抹對苯二酚、杜鵑花酸、淨膚雷射。另外,懷孕期間身上黑痣也可能發生變化,胸部、腹部的黑痣會因皮膚撐開而等比例擴大的,但是保險起見,有疑慮的黑痣都應該經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。

2. 毛髮增加:

不少人會發現自己懷孕時髮量增加,其實不是毛囊變多,而是頭髮生長週期延長了,也就是本來該掉的頭髮延遲掉落,導致短暫毛髮增多,等到生產過後,增加的頭髮可能會同時進入休止期,導致產後落髮,通常發生在產後2~3個月,可能持續半年之久。面對產後落髮,應該避免過度節食、燙染頭髮、刺激頭皮;只要放鬆心情、均衡飲食,髮量通常會恢復,不用太焦慮。毛髮增生的情形除了發生在頭上,也會發生在臉上、背上、肚皮。坊間有些傳言說肚皮長毛就是懷了男寶寶,這種說法並無依據,孕期多毛問題跟個人體質比較有關,如果多毛情形造成困擾,建議先以刮除方式來除毛,增加的毛髮會在產後漸漸脫落。

3. 妊娠紋:

妊娠紋成因類似肥胖紋,當體型變胖皮膚過度膨脹時,真皮層組織(包括膠原蛋白、彈性纖維)會受損斷裂留下疤痕。因此體重增加太快、胎兒過重時容易產生;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遺傳、抽煙、以及年輕的孕婦。至於市面上妊娠霜到底有沒有效?根據2017年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(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)發表的文獻回顧整理,有效成分只有兩種:雷公根(Centella asiatica)及玻尿酸;其他被歸為無效的成分包括:可可油(cocoa butter)、橄欖油(Olive oil)、杏仁油(Almond oil)、矽膠(silicone gel);至於被歸為藥品的『局部A酸』之療效則具爭議,有些數據顯示有效,有些則無效。另外吃膠原蛋白目前並無相關研究證實有效,不過還是建議可多攝取一些富含蛋白質、維他命C、膠質的食物,這些食物經消化後可產生合成膠原蛋白所需的物質。

4. 皮膚腫瘤:

懷孕過程中皮膚較容易長腫瘤,通常為良性,如果在意外觀,可以等產後再以手術、雷射方式去除。常見腫瘤包括:蒙氏結節(Montgomerys tubercles)、皮膚息肉(軟纖維瘤)、血管瘤、化膿性肉芽腫(pyogenic granuloma)

(1)蒙氏結節:是乳暈處的皮脂腺增生,外觀呈現肉色小疙瘩,可分泌油脂保護乳頭,此外,這些分泌物具有特殊氣味可以幫助新生兒找到乳頭位置,結束哺乳後這些小結節會漸漸縮小。

(2)皮膚息肉:也就是俗稱『藍山肉』,大多發生在脖子、腋下等位置,有時候跟扁平疣不好分;有別於扁平疣,皮膚息肉偏肉色、形狀較突出、下垂,不會自己消退,可以等產後以手術、雷射方式去除。

(3)血管瘤、化膿性肉芽腫:都是紅色凸起,而化膿性肉芽腫容易出血,如果腫瘤出血不止,則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。

 

關於另外兩類 高風險皮膚病低風險皮膚病,我們將在下兩週作介紹,也歡迎對皮膚保養衛教知識有興趣的朋友追蹤皮皮臉書。

臉書搜尋: 跟著皮皮醫生愛漂亮

 

❤💜轉載請註明出處💙💚💛

 

延伸閱讀

孕期紅疹別輕忽—三大皮疹恐傷胎 點此閱讀

孕期超級癢!要清『胎毒』嗎?點此閱讀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皮膚專科 懷孕皮膚狀況
    全站熱搜

    皮膚專科 鍾佩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