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擷取自蘋果日報網站
投訴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寶寶入住月子中心,
幾天後卻發現寶寶嬌嫩的小手長滿膿皰,
就醫後診斷為金黃葡萄球菌感染。
仔細觀察月子中心環境後才發現許多缺失,
因此認為女嬰膿皰為環境不潔導致。
(原新聞網址👉 https://goo.gl/XMzfNu )
相信這則新聞讓許多準媽媽們很焦慮,
即將入住的月子中心是否能夠信賴?
其實新生兒膿皰原因有很多,
光靠臨床照片很難斷定膿皰原因,
醫師通常得藉由許多檢查化驗才能做出準確診斷。
究竟新生兒長膿皰原因有哪些呢?
新生兒膿皰病大致分兩類:
一、短暫型、良性膿皰病:新生兒紅斑、痱子、嬰兒肢端性膿皰病。
二、嚴重型、感染性疾病:細菌、真菌、病毒感染、疥瘡。
✓ 新生兒紅斑 (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)
嬰兒的肌膚總給人白皙嬌嫩、吹彈可破的印象,
其實不然。
高達四成新生兒會有新生兒紅斑,
疹子呈現 1~2cm 紅色斑塊,
中間可能伴隨 1mm 小膿皰。
大多發生在軀幹、臉部,
很少僅侷限於手掌。
✓ 汗疹或稱痱子 (miliaria pustulosa)
通常發生在夏季,
尤其當嬰兒處於發燒狀態、
包裹太多衣物、沒有適當散熱,
導致汗腺出口阻塞、汗管破裂感染。
不過大多出現在軀幹、皮膚皺褶...覆蓋厚重衣物的位置。
幾乎不會只出現在手掌位置。
✓ 嬰兒肢端性膿皰病 (infantile acropustulosis)
是一種相對少見的疾病,
出生到兩歲前都可能發生,
典型於手、腳掌出現反覆搔癢性膿皰,
每次發作約十天,
幾週後會再復發,
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好轉,
多數患者三歲後不再復發。
上圖為『嬰兒肢端性膿皰病』,症狀呈現手、腳掌的反覆性膿皰。
圖片擷取自DermNet NZ
❉ 細菌感染:
可能致病菌包括: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...等
這些都是環境中常見的細菌,
通常是因爲皮膚本身就有微小傷口,
才導致細菌入侵、增生繁殖,
如果能在發炎初期多加清潔換藥,
則可避免病灶擴散加重。
❉ 真菌感染:
常見原因為念珠菌感染,
念珠菌是人類皮膚粘膜上的正常菌叢,
胎兒經過產道時就可能從母體上得到念珠菌,
當皮膚脆弱、有傷口時,
就會導致感染、產生膿皰。
通常發生在潮濕悶熱的臀部、胯下、皺摺處,
極少侷限在手掌上。
❉ 病毒感染:
其中較可能的致病原為'單純皰疹病毒',
假如媽媽即將生產時陰部發出皰疹病灶,
一定要找醫師評估是否需用藥治療、或剖腹產。
不過多數傳染來自無症狀的病毒剝落,
因此當新生兒皮膚出現群聚樣水泡時,
(病灶初期為清澈、透明水泡,隨後轉為混濁、膿皰)
應刮取些許水泡底部細胞做化驗。
❉ 疥瘡傳染:
疥瘡藉由直接接觸患者本人、
或其使用過的衣物、毛巾、棉被導致。
除非寶寶接觸到感染疥瘡的患者,
不然單純住在月子中心裡的新生兒,
幾乎不會得到疥瘡。
另外疥瘡初期如果沒有積極治療,
皮膚病灶可能蔓延全身,
光擦抗生素藥膏是無法根治的。
上圖為疥瘡感染:病灶呈現多處"線性蟲隧道"合併手腕處幾個零星膿皰。
上述這些疾病光靠肉眼很難辨別,
通常得靠『顯微鏡檢查』輔助診斷,
醫師會刮取膿皰內容物化驗,
看看是否有真菌、細菌、疥蟲感染。
既然女嬰就醫後診斷為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』
想必膿皰的培養結果是長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,
只不過這隻細菌其實也常常是續發感染產生,
也就是病灶一開始是非細菌性的水(膿)皰,
幾天後被金黃色葡萄球菌續發性感染。
但無論是細小傷口造成的感染、
或者是單純皰疹、肢端性膿皰的續發感染,
月子中心沒能在第一時間發現、加強傷口照護,
就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疏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