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弟弟手腳長了些疹子,該不會是腸病毒吧?』診間走進一位著急的媽媽,抱著15個月大的兒子,憂心忡忡的問...
懷中的寶寶看到醫生開始大哭(真是只要穿上醫師袍就別想有小孩緣);不過仔細檢查後確定不是腸病毒,而是『小兒丘疹性肢端皮膚炎』。
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被誤診的病『小兒丘疹性肢端皮膚炎』,醫學上稱作”Gianotti‐Crosti Syndrome"。
小兒丘疹性肢端皮膚炎:此症好發2~6歲幼童的四肢、臀部、臉,最早由義大利醫師Gianotti於1955年提出,因此又稱作”Gianotti‐Crosti症候群"。雖然一開始認為疹子由B型肝炎感染導致,後來陸續被報導與EB病毒、巨細胞病毒、以及疫苗接種有關。亦有一些腸病毒感染的案例報導,但整體來說,疹子會自己消退,並不會留下嚴重後遺症,因此無須過度擔心。
臨床特徵:病灶呈現2~5mm小丘疹對稱性散在四肢外側、臀部、臉,有些為膚色、有些為粉紅色;可能會癢、也可能不癢。雖然大多發生在4歲以下,但國際上亦有成人的案例報導。抽血對診斷幫助不大,目前主要依據病灶臨床表現來做診斷。
如果疹子主要發在『軀幹』、又或者病灶並非丘疹,而是呈現『脫屑的斑塊』則較不考慮此症。
此外,需鑑別的疾病包括『手足口症』、『異位性皮膚炎』、『疥瘡』...等。
鑑別診斷:
1. 手足口症:大多合併發燒;皮膚病灶典型分布在『手掌、腳掌』而非『四肢外側』,可能合併口腔黏膜潰瘍。
2. 異位性皮膚炎:是一種『慢性反覆發作』的皮膚炎,騷癢為主要臨床症狀。皮膚病灶呈現『紅色脫屑斑塊』。
嬰兒時期分佈在臉部、四肢伸側;一歲後分佈在四肢屈側。
3. 疥瘡:典型症狀奇癢無比,臨床表現千變萬化,可藉由找到疥蟲挖掘的隧道確定診斷 (通常在指縫、手腕、腋下等位置)。
下圖為『小兒丘疹性肢端皮膚炎』:四肢、臀部散在許多2~5mm紅色或肉色丘疹。
Source: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Gianotti-Crosti syndrome: are they applicable to children in India? Pediatr Dermatol. 2004 Sep-Oct;21(5):542-7.(左上、右上、右下圖). Gianotti-Crosti syndrome. J Am Acad Dermatol. 2006 Jan;54(1):136-45. (左下圖)
下圖為『手足口症』:分佈以手腳掌居多(此患者延伸至足背),可能合併口腔潰瘍。
Source: Hand, foot and mouth disease. J Indian Soc Pedod Prev Dent. 2011 Apr-Jun;29(2):165-7.
下圖為『異位性皮膚炎』:病灶呈現『脫屑斑塊』,合併發癢、搔抓痕跡。
Source: Atopic dermatitis. Pediatr Clin North Am. 2014 Apr;61(2):241-60.
下圖為『疥瘡』:可在指縫、手腕等處找到疥蟲挖掘的隧道(左上圖箭頭處)
Source: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topic Dermatitis.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. 2017 Feb;37(1):11-34. (左上、右上圖)
如何治療:『小兒丘疹性肢端皮膚炎』不具傳染性、可自癒,因此無需積極治療。
如有癢感可以考慮口服抗組織胺或局部止癢藥;由於類固醇效果不明確,不建議使用。
留言列表